整地、打孔、摆菌棒......日前,在涓桥镇叶管村轿顶山家庭农场黑木耳种植基地,工人们一片繁忙。
为了更好地保障残疾人就业,挖掘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今年年初,叶管村驻村工作队与村党支部齐心聚力,通过“党建+黑木耳产业”,大力扶持轿顶山家庭农场黑木耳种植基地和种植大户发展木耳产业,实行“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在推动菌类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户、残疾人等群体就业。截至目前,该基地已流转经营撂荒地50余亩,投入资金80余万元,建设大棚3000余平方,种植黑木耳16万棒,年产量可达8万余斤。
“我爱人身体不好,需长期服药,我要是出去打工就没人照顾她,很感谢村里搞了这个基地,让我在家门口都有活干,日子好过多了。”叶管村村民章某祥告诉笔者。
在市、区残联的指导下,叶管村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履行基层残疾人组织“代表、管理、服务”职能,以改善基地残疾人的劳动环境为着力点,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为残疾职工或辐射带动的残疾人家庭提供技术指导、培训、实习和产、供、销等一条龙服务。
该村村民陈某节是肢体残疾,通过参加残疾人技能培训,现在能在基地做晾晒加工等技术活,他向笔者分享:“平时工作也不是很辛苦,还能挣点钱减轻家庭负担,我很满意。”
据叶管村主要负责人介绍,木耳种植属于季节性用工,六、七月份木耳灌包,九、十月份木耳打孔下地,人均能增加4000余元年收入。通过就业帮扶,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明显改善,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今年以来,我们扶持建设了4个残疾人就业基地,涵盖黑木耳种植、茶叶种植、绿化苗木种植等领域,共安置60名残疾人就业,辐射带动17户残疾人家庭发展生产。此外,
我们还多次举办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共有24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帮助180个残疾人实现了个人创业。”区残联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就业技能,提高残疾人收入水平,加大就业助残基地的建设,推动残疾人就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