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二二三四……”9月8日,笔者来到位于墩上街道的茅坦初级中学,刚走进校门便听到操场上传来体育老师带领同学们做操的声音,而此时,在操场旁一棵茂盛的大树下,校长倪佩文正默默地注视着这群孩子们,目光里满是慈爱。从教28年,倪佩文坚持扎根乡村教育,以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为己任,亲眼见证着乡村教育的振兴与发展。
“刚刚咱们走过的是操场和篮球场,这边是食堂,那边是教学楼……”倪佩文边走边向笔者介绍着学校的建设布局,说起近几年学校的建设工作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倾注了他和老师们的心血。
自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倪佩文深知农村教育的相对落后和农村孩子求学的艰辛,于是师范毕业后,他工作第一站便是自己的母校——木闸中学(现田家炳中学),当上了一名普通的英语老师。“我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安心学习,想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倪佩文说,这是他1994年刚参加工作,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心里默默树立的理想和目标。也正是因为这一目标,2016年8月,在城区学校工作了几年后,倪佩文还是选择回到乡村学校。“我还是想为乡村教育做点事情。”回忆起当初的选择,他坦言道。
倪佩文刚来到茅坦初级中学时,这所学校校舍陈旧、设施匮乏,学生才一百来人,校园里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因为没有路灯一到晚上校园里一片漆黑……“当时教室里真的很简陋,课桌椅都是老式的长条桌长条凳。操场还是沙土操场,植被不好,晴天一头灰,雨天一脚泥。”倪佩文一边回忆一边比划着,“那时候学校也没有宿舍,有些孩子走路上学天不亮便要出门。”面对困境,倪佩文没有却步也没有丝毫犹豫,他开始绞尽脑汁地思考解决办法。“学习环境好了,孩子们就会愿意来学校上学;工作环境好了,老师们也愿意留在学校。”倪佩文认为,为了让老师留下、让学生学好、提升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是最重要的基础。于是,倪佩文多方面寻求帮助,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学校的塑胶操场、篮球场、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教学楼都得以完备,教室和宿舍也都装上了空调、直饮机、太阳能热水器等。
“看着孩子们能在优美的校园环境里学习、运动,我感到特别欣慰。”倪佩文说道。而在改善校园环境的同时,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倪佩文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乡村学校里的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在教育上不能很好的帮助孩子,所以我考虑让学生们住校,统一管理,也方便课业辅导。”倪佩文想到便立刻去做,为了争取住校资源,他多方奔走,先是将教师宿舍腾出改造成学生宿舍,之后对住宿环境进行不断完善,今年还新建了女生宿舍并投入使用。“住在宿舍就像住在家里一样,又宽敞又舒适。”该校903班学生査心婷感慨地说道。
在茅坦初级中学老师钱立鑫看来,校长倪佩文的眼里满是“事儿”。“小到更换课桌椅,大到学校改建,不管什么事情,校长总是亲力亲为、细致入微。服务好老师、服务好学生就是校长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好了硬件,软件同样也不掉队。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比不上城区学校,但是倪佩文却不气馁,创新性地将当地的“傩文化”转化为助力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热情邀请民间艺人定期来学校教授学生“傩文化”。同时,还成立了“金茅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认真落实“双减”政策,探索个性化课后延时服务。对此,倪佩文颇有感慨地说道:“尽管乡村学校面临很多困境,但我们要善于发现学校的优势,取长补短,努力将学校办好。”在他的努力下,茅坦初级中学多次被评为贵池区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2019年还被评为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和优质的服务使得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如今茅坦初级中学成了当地的“香饽饽”,吸引着周围乡镇甚至城区的孩子来校就读,这所学校出现了乡村学校中特有的“风景”——在生源进城大潮中,学生人数不减反增。目前,学生总数已由2016年开学时的162人增加到2022年的281人。
本着让学生在家门口读好书、上好学这一目标,倪佩文六年如一日地恪尽职守,终于将这所乡村学校打造成了校园面貌整洁、教学质量一流的学校,基本实现了他打造农村优质寄宿制学校的目标和方向。倪佩文也先后荣获2019年池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21年贵池区优秀教育工作者、2022年贵池区“十佳校长”等荣誉称号。面对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倪佩文谦虚地说:“我想把乡村教育做好,然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的力量很微小,能做的也很有限。但是我会尽我所能,和志同道合的老师们一起,共同实现我们的教育梦想。”
二十余载,为了谱写振兴乡村教育更新更美的时代华章,倪佩文捧着一颗丹心、怀着一份执着,默默奉献,没有功利,只有信仰,没有浮躁,只有笃行。“下一步,我校将继续全面贯彻‘双减’政策,并进一步健全寄宿制学校机制,让学生舒心、家长放心、教师安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为乡村振兴加油出力。”谈及学校未来的发展,倪佩文信心满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