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在山水里,山水在城中”一直以来是贵池的最好写照。位于长江南岸的贵池区因昭明太子萧统盛赞“水好鱼美”而得名,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76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全区,下辖20个镇街均依江沿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9.012亿m³,人均2925m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长期以来,贵池发展以水为脉,建设以水为重,2021年6月,水利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公布了2021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名单,凭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优势,贵池区成功入选,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列入该批次项目计划的县区。
2021年11月,经过前期充分筹备,总投资73655.15万元的贵池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涉及木闸河、夹江河、马衙河和龙舒河四个项目区,治理干流4条,主要支流19条,综合治理河长54.59km;涉及牛头山镇、乌沙镇、秋江街道、马衙街道、梅街镇、梅村镇等6个镇街17个村庄的5.78万人、7.6万亩耕地。近日,笔者走进项目建设现场,实地探访贵池这一史上投资规模最大治水项目的最新进展。
因河施策,四水兼治,擘画水美乡村新蓝图
连日来,在长约4公里的贵池区马衙街道马衙河河段内,每天都是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顶高温、冒酷暑,相互配合铺设预制的水泥岸坡块,挖掘机械则在河床清理淤积泥沙;另一端,整齐的河道岸坡已经铺设完毕,预计在不久后就能发挥出实际效益。
(图为马衙河项目区4号堰坝建设)
区水利局规划设计室主任江华告诉笔者,针对马衙河、龙舒河、木闸河以及夹江河4条干流特点,结合各项目区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布局及旅游发展等规划,贵池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项目确定了“四水兼治、系统治理、因河施策”的总体思路,将4条干流划分为山丘区与圩畈区两个治理片,以水系为脉络,以乡镇为单位,水域岸线并治,集中连片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旨在打造安全、生态、美丽、宜居的农村河湖。
马衙河项目区与龙舒河项目区同属于山丘区治理片,针对其河床坡降大,水位流量变化大,河床冲刷严重等特点,该区域确定了以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提升区域水源涵养水平为主的治理目标。而针对位于圩畈区治理片的木闸河项目区与夹江河项目区,则根据圩畈区河道多为圩区排涝河道,受暴雨或汛期河水冲刷影响大,水系阻断、割裂等特点,确定了以恢复水体自然连通,强化河道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生态维持等基本功能为主的治理目标。
各项目区主要治理措施包括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理顺河网水系,恢复、强化和拓展河道的防洪、排涝、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景观等功能,实现河道的“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图为马衙河项目区岸坡整治)
“马衙河这边因为坡度比较平缓,我们在岸坡上铺设的是连锁砖,更加方便实现两岸的绿化美化;而在木闸河项目区的惠民河河段,因为沿岸民居较多,我们使用了箱型砌块,进一步提高河道防护能力。”谈到因河施策,江华以岸坡整治为例,浅要为笔者说明了不同治理片区的差异化方案,“但是两种岸坡都兼具涵养水生物的生态特性,能最大程度减轻对河流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提升。”
以水为脉,五位一体,做好协调联动“水文章”
聚焦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项目,贵池按照“水陆共治、综合整治、系统治理”的总体要求,初步确定了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水管护、水经济五位一体的治理思路,旨在通过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综合整治建设,发挥出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的积极作用,带动农业、旅游增收,走出一条以水利助推农业增绿、农村增美、农民增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图为龙舒河项目区黄田段岸坡整治)
走进龙舒河项目区黄田段,一排排整齐的固脚箱型生态砌块经过工人们的操作在岸边层层叠叠垒起。不同于以往简单的硬质混凝土挡墙,这些箱型砌块内有砌槽,槽内用砂石、卵石填充,在护卫河岸的同时,砌槽也为水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筑成了一条坚固的生态堤岸。与此同时,这些看起来其貌不扬的“石头”实际上单个重达1060斤,在兼顾生态效益的同时能为河道提供强有力的防洪保障,让沿岸村庄段河道防洪标准提升为10年一遇。
(图为固脚箱型生态砌块)
“岸坡周围有不少古树,在考虑防洪能力的同时,我们也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对于河流沿岸涉及岸坡的所有古树,我们都做了生态型拦挡,用鹅卵石砌起围栏,在保护古树的同时也兼具了美观。”在龙舒河项目区黄田段现场,江华向笔者介绍了“一树一策”的治理理念,充分展现了项目建设的生态内涵。
(图为古树生态拦挡)
然而水美乡村,美的不仅是安全与生态,更是在打通水脉的同时挖掘文脉、带动“金”脉,做好“山水与乡村相融,自然与人文相益”的协调联动“水文章”,带动河流两岸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据介绍,龙舒河项目区治理干流1条,主要支流9条,工程内容涵盖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等,除主要工程外,还整合了梅村镇中新村人居环境整治,梅村镇栗坑村、黄田村及梅街镇乌石村3个村庄美丽乡村建设,秋浦河梅村段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与此同时,项目推进过程中还将进一步挖掘治水文化与人文历史,通过建设水文化亭廊、滨水文化广场等水文化设施,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历史、风俗民情,进一步增强文化氛围。
(图为龙舒河项目区黄田段)
此外,在水管护这一方面,聚焦管好“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我区也将进一步健全“管理可溯、责任可负、标准管护”的有效机制,实现标准管河、智慧管河、科学管河、全民管河,努力将贵池区打造为全国新时代河湖管护样板区。随着项目建设的逐步推进,更加优越的生态环境将为乡村振兴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强有力的现实保障。
文质并重,人景相宜,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
如今,走进木闸河项目区木闸河口段,河流两岸已经绿意初显,木闸河一旁的惠民河疏浚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待工程完工后,惠民河、木闸河以及秋浦河将会成功实现水系连通,实现清淤靓水、贯通活水的治理目标。
(图为木闸河项目区木闸河口段)
“过去河道两边杂草丛生,河里面也常有异味发散,一旦有大雨,有些地方甚至会产生塌陷,造成淤泥堆积,给防汛抗旱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当地群众反映也十分强烈。”谈到水系连通与水美乡村项目,牛头山镇惠民村党建指导员郭向友分外感慨,“自从知道要建这个项目以后,老百姓都十分支持,现在河道两岸的治理已经初显成效,排灌排涝都很顺畅,随着水环境的改善,傍晚时来附近散步的群众也变多了,我们都十分期待项目全部完工后家乡的新面貌。”
(图为木闸河项目区十字沟整治)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来栖。对于因水得名的贵池而言,青山绿水正是对外推介的“最佳名片”之一。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下,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质量是推动产业兴旺的强大驱动、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前提、是水安全建设的基本要求。安全、生态、美丽、宜居的生态河湖有利于打通生态和经济循环圈,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向贵池涌流,为“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等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夯实了环境基础。
“经过一直以来的不懈努力,现在整个项目已经完成了总工程量的66%,预计在今年年底能够按期实现主体完工。”对于当前的项目建设进度,区水利局副局长纪毛松信心满满,“我们会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抢抓晴好天气,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确保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争取尽早发挥工程实际效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