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版
  • 注册
  • 网站无障碍
  • 关怀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务要闻

【发现新乡贤 引领新乡风】彭红梅:唱着民歌的百姓宣讲员 用乡音守护文化根脉

发布时间:2022-08-13 08:27 来源:宝地贵池微信公众号 浏览:
字号: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最早用民歌抒情记事,歌声悠悠,传唱千载。千百年沉积的民俗文化,孕育着生机盎然的民歌。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城民歌的发源地,墩上街道罗城村境内世代传唱着数不尽的动人诗歌和美丽故事。昔日,姜秀珍将罗城民歌带入中南海,今日,一批批传承者依然在用自己的行动为罗城民歌代言。民歌传承人彭红梅便是其中一员,同时她还有着另一重身份——省级宣讲团百姓宣讲员。凭借耳熟能详的民歌,彭红梅扎根群众队伍中,用民歌形式将新思想传唱进百姓心里。

一方水土一首歌,风情民俗尽传唱。彭红梅是土生土长的罗城人,祖祖辈辈都在罗城村生活,她的血液中流淌着民歌的基因,罗城人的特点是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上那么一两段罗城民歌。彭红梅也不例外,开朗外向的她从小就喜爱唱歌,机缘巧合之下,她结识了罗城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姜梦玉,姜梦玉老师也发现了她的好嗓子。和姜老师慢慢熟络后,彭红梅带着对姜老师的崇拜和对自己嗓子的自信,从此跟着姜老师学唱民歌。

笔者见到彭红梅的时候,她正和老师姜梦玉坐在一起学唱新歌。这几日恰逢一队广东游客前来罗城村采风游玩,对村里传唱的罗城民歌非常感兴趣,找到师徒二人请求分享学习,大家凑在一处,或演奏乐器、或一展歌喉,共同呈现一曲动听悠扬的罗城民歌。现场气氛热烈,在场的众人都在为这首特别的歌曲拍手称快。

“很高兴能跟我们深圳的几位朋友、几位老师在罗城村这个地方了解到罗城民歌,和老师们交流音乐,看到罗城民歌的传承人,把民歌发扬的这么好,我们也深感佩服。”广东游客李浩生说道。

学唱民歌多年的彭红梅,依然保持着学习的热情,时常同老师和朋友分享学习,她在民歌方面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也获得了老师和身边人的肯定。

“她是领头雁,我希望她能挑起传承罗城民歌的重担,现在我们罗城民歌就缺少这样的传承人。她在学唱民歌和传承方面,都起到了带头作用。”罗城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姜梦玉对彭红梅连连赞赏。

就是因为明白自己的责任有多重大,从刚入门到现在,她已经练唱了整整二十个年头,依然不敢说自己已经唱的很好。就是因为了解自己对民歌的传承使命,她反复练习民歌里的每一个音调,丝毫不敢松懈。由于读的书不多,对音乐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深刻,每学一首歌,她都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从模仿口型润色换气技巧,调控声调音色到掌握节拍节奏都能够完全谙熟于心,这些她都付出了不一般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去学去做去尝试,不知气馁地在习练中去拔高去超越,达到声色音律至善臻美。“我从小就是听着民歌、唱着民歌长大的,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不知不觉已经唱了有二十年了,我依然还是喜欢唱罗城民歌,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能把民歌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为我们罗城文化增添光彩。”彭红梅谈到传唱民歌这件事,眼里闪烁着光芒。

近几年,彭红梅一直在墩上中心学校担任辅导员一职,教学生们唱罗城民歌。除了日常教孩子们学唱民歌之外,彭红梅还广泛参加民歌宣讲教育活动,积极参与民歌相关专题片制作。当民歌传承和百姓宣讲的双重重任担在彭红梅的肩头时,她将民歌传唱与宣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方式方法,突出“贵池味”,用喜闻乐见的民歌形式将党的理论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

“现在大家忙完了农活,文化娱乐方式不像以前那样单一了,大家一有时间,就会到村里的演武堂内唱唱民歌或者坐在村口大树下交流唱民歌的心得。”罗城村村民向笔者说起村里的文化生活。现在的罗城村,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乡风文明。“历史文化渚湖村,村庄整治景色新。旧房改造农家乐,路直弄宽河道清。拱桥流水石板路,绿化道旁配路灯。重现生机古村落,历史名村更文明。”这是罗城村村民姜少林专门作的一首新词,这首词反映了乡村振兴罗城村发生的变化。罗城民歌通过简洁明了、琅琅上口的歌谣、耳熟能详的歌词引领文明新风,推动移风易俗入心入脑。

不忘历史才能开拓未来,善于传承才能勇于创新。墩上罗城民歌作为村民们情感倾诉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承载着当地的民俗风情,更能从中感受到前辈们面对艰苦岁月的坚毅,感受到新时代下社会给予的幸福感,开拓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和谐新生活,这便是传承的意义。正是有彭红梅、姜秀玉等一批民间音乐人的传承、传唱,罗城民歌才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

“我要把民间文化和乡村文化发扬光大,让它继续传承下去,造福于子孙后代。虽然以后我会退休、会慢慢变老,但是我对民歌的执着永远不会退休,我为罗城文化传承的信念永远不会老!”彭红梅立志将这份灿烂的文明不断地延续下去,与罗城人民群众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跳动着鲜活的时代脉搏一同尽情地不断绽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