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白云掠影,绿满田畴……日前,笔者走进秋江街道莲台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只见集中连片的农田呈现一幅阡陌纵横的美丽画卷。
“就在两年前,这里还都是无人问津的撂荒地,200块钱一亩都租不出去。”莲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光辉告诉笔者,由于地势高低不平,这近400亩的农田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按当地村民的话来说就是“高的上不去、低的排不掉”,严重制约了粮食产量。再加上都是大小不一的“豆腐块”,耕种起来费时费力不说,还没什么收益。久而久之,村民们纷纷选择外出打工,任由土地撂荒。
为了扭转田地逐渐荒芜、土地资源浪费的不利局面,秋江街道指导莲台村“两委”召开多轮村民会议,积极向村民们宣传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细说“小田变大田”的种种益处。经村民会议一致同意,2021年11月,秋江街道高标准农田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重点推进“小田并大田”和“宜机化”改造。该项目共投入资金205万元,平整土地399亩,新修机耕道路1.37公里、新建沟渠1.22公里、疏浚沟渠2.47公里、种植树木686棵、购安杀虫灯30盏。项目于2022年3月完成。
改造完成后,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各种农用机械能够顺着机耕路一直开到田间地头。看到原本高低不平、无人问津的“豆腐块”摇身一变成了高产稳产田,群众种粮的信心又回来了,纷纷要求承包这块地,每亩租金迅速涨到了500元以上。“尤其是‘宜机化’改造完成后,一台插秧机一天时间就能耕种五十亩以上,抵得上一位农民几十天的工作量,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徐光辉高兴地说。
“事实上,‘小田变大田’不仅能增产增收、降本增效,还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向笔者介绍道。在秋江街道另一边的阮桥社区境内原有一块约300亩的高地势、易干旱田地,水稻产量长期难以提高,逐渐抛荒。在2020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此地块被纳入综合整治开发范围,新建了沟渠、道路、机井、绿化等基础设施。综合整治开发完成后,通过招商引资和土地流转,这片田地上盖起了蔬菜大棚,种起了蔬菜和水果,不但让农户每亩年增收了400元,社区集体年增收2万余元,还带动了周边40余人就业,实现了一举多得。
据了解,近年来,我区先后在梅街镇桃坡村、乌沙镇联庄村、梅龙街道双岭村、秋江街道莲台村等地实施“小田变大田”工程,改造面积达2000余亩,促进水稻亩均产量提高100公斤以上,每亩增收200余元,降低生产成本90元左右。今年,我区将继续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实施“小田变大田”破埂行动,计划实施改造面积6000亩,涉及12个涉农镇街,将建立1个示范区和11个示范点,坚持“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做好示范引领带头作用,在全区形成“小田变大田”建设新热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