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专题 > 应急预案
索引号: 11341802003285697X/202406-00144 组配分类: 应急预案
发布机构: 贵池区里山街道办事处 主题分类: 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 / 公民 / 其他
名称: 里山街道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文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 2024-06-21
生效日期: 废止日期:

里山街道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阅读次数: 来源:贵池区里山街道办事处 发布时间:2024-06-21 11:22
【字体大小:

 

1   

1.1  预案编制依据 

为了有效防御辖区内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保证辖区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等规章制度。按照国家防总《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池州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池州市贵池区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池州市贵池区防汛抗旱应急预案》、《里山街道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相关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编制本预案。

1.2  预案编制目的与原则 

山洪灾害的防御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确保辖区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为目标;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大力强化政府和各级组织的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对辖区内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各部门协调配合、各负其责,共同做好山洪灾害防御的各项工作。 

1.3  预案编制与发布

 镇街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由街道防指负责组织编制,街道办事处批准公布,报区防指备案。

1.4  预案修订

各村应根据区域内山洪灾害灾情、防灾设施、社会经济和防汛指挥机构及责任人等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本村预案,并按程序报批报备。一般情况下,街、村级预案每年修订一次。

 


2   基本情况

2.1  基本情况

2.1.1 地理位置

里山街道地处池州南大门,邻城近郊,亦山亦湖。山区、圩区、丘陵三者兼备,城区、郊区、山区三者相融,境内白洋、解放二条河流横贯东西,水系发达;齐石省道、沿江高速、铜九铁路和宜宁城际铁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全街国土面积143.9平方公里。

2.1.2 流域概况

根据山洪灾害普查,我街白洋河、解放河流域山洪风险较高,涉及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19437人,流域面积127.9平方公里(见表2-1)。

2-1  贵池区里山街道小流域及河道特征值表

序号

流域名称

所属水系

流域面积

(平方公里)

河道长度(公里)

河道比降()

山洪灾害类型

发生灾害次数

1

白洋河里山段

长江白洋河水系

127.9

12.90

0.59

溪河洪水

5

2

解放河

长江白洋河水系

94.8

16.5

6.79

溪河洪水

2

 

2.1.3 水文气象

里山街道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为16.7℃,极端最高气温为40.6℃,极端最低气温为-15.6℃,平均霜期3~4 个月,全年无霜期约240~250 天。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82mm,年最大降水量为2216.8mm(1999年),年最小降水量为1106.8mm(1997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日最大降水量为250.3mm。

2.2 社会经济情况

里山街道辖9 个村和1 个居委会,169个村民组,总面积143.9km2,总人口2.32 万人,耕地面积2.16万亩,农业以水稻为主,兼有小麦、油菜、玉米、豆类等,具体区域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详见附表1。

2.3 山洪灾害概况 

2.3.1  山洪灾害类型、成因和特点

1)山洪灾害类型

里山街道山洪灾害的类型主要有溪河洪水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崩塌、滑坡、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本预案所述相关内容供地质灾害防御部门参考。

2)山洪灾害成因

山洪灾害均由暴雨形成,每年的4月下旬至8月上旬,暴雨集中,强度大,域内约有90%的山洪地质灾害均发生在雨季。暴雨中心点位置较难预测,降雨量大且集中,境内河流多为深谷型,源短流急,落差大,汇流时间短,洪峰形成快,这些都是山洪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3)山洪灾害的特点

溪河洪水具有突发性强、水量集中、来势猛、成灾快、破坏力大等特点。

崩塌、滑坡具有群发性和复活性特征。一次强降水,可能引发多起崩塌、滑坡,部分崩塌、滑坡在第一次发生后,在强降水时可能再次发生滑动。

2.3.2  典型历史洪水概况

根据调查,自解放以来,区域内共发生山洪灾害多次,主要以洪水灾害为主,这些全部都是由于突降暴雨就地起洪所致,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近年重大历史灾害有: 

1)2007年7月10日,白洋河普降暴雨,梅街站14个小时降雨270多毫米,白洋河的源头降雨量达342.9毫米,从降雨量等值线图看,白洋河上游区域大多被300毫米以上降雨区所笼罩,白洋河里山段沿河大部分圩堤漫顶;解放河流域内水库溢洪,部分塘坝漫顶,沿河两岸部分上水,部分隔堰受损。

2)2010年7月8日8时至15日14时,池州境内连降大暴雨,局部地区特大暴雨,贵池梅街13日9时至11时3小时降雨达128.6mm,梅街站2010年7月最大24h降雨量为262mm、最大3d降雨量为377mm、最大7d降雨量为643mm。大暴雨频率之高,降雨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为池州市有记录以来所罕见,白洋河里山段沿河大部分圩堤漫顶,一片汪洋;解放河流域内水库溢洪,大部分塘坝漫顶,沿河两岸大部分上水,部分隔堰损坏。

根据调查,里山街道山洪灾害影响主要涉及元四、解放、里山等九个村(社区),11个居民点,涉及人口1116人。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详见附表2。

因开发建设、外出务工、避让搬迁等因素,受山洪威胁的人口数量并不固定。洪灾易发区各村应在每年汛前组织村组对区域内基本情况进行登记,汛期,各村要掌握最新情况,实行动态管理。

2.3.3 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 

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于新华、白洋、杨街等村。我街现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4处,其中滑坡2处、泥石流2处灾害规模为小型。

2.4   区域内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山洪灾害防御主要分为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防灾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防灾知识宣传、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防灾预案及救灾措施、防灾管理等;防灾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山洪沟治理、中小河流治理、滑坡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

2.4.1  防灾非工程措施现状

近年来,里山街道加大防灾知识的宣传力度,不断完善各类防灾预案及救灾措施,提高群测群防水平。位于我街以及对我街防洪有指导作用的自动雨量站点3个(白洋、解放、俞村水库),2个水库自动水位站点(俞村水库、元四水库),监测站点与预警对象关联表见附表3。

基层防汛信息展播系统位于街道办事处,所有山洪危险识别区都设立了警示牌,内容包括转移人员、转移路线和转移地点,涉及的各村村部都设立了山洪预警宣传栏。

 2.4.2  防灾工程措施现状

近年来,里山街道境内有3座小型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俞村水库、元四水库、新华水库),这些水库有效地削减了洪峰,对下游的防洪总体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在解决洪水冲刷河岸、淹没田园村庄问题上仍需建大量的防洪工程。2016年,我街中小河流解放河进行了分段治理,现状防洪标准为十年一遇,较好的保护了沿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5  山洪灾害威险区现状

2.5.1  山洪灾害分区划分原则

根据历史上防御台风、暴雨洪水、山洪、泥石流等抗灾经验,结合我办事处社会经济布局,水利工程及山洪隐患点分布等,主要以行政管理区(片)为单位,将山洪灾害划分为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并确定危险区域内的重点防护对象。

危险区(山洪灾害易发区):指规划范围内在5年一遇或10年一遇洪水条件下,会造成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严重破坏的易受灾的危险区域,或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险区域。

警戒区:指规划范围内在10年一遇至20年一遇洪水条件下需要通过水利工程保护,才能保证人员居住相对安全,生产活动基本不受山洪灾害影响的区域。

安全区:指规划范围内在20年一遇以上洪水才会有山洪威胁,其余情况下居住相对安全、生产活动基本不受山洪灾害影响的区域。

 2.5.2山洪灾害各区分布情况

危险区:街道山洪灾害危险区共划分为2个区,即解放河危险区和白洋河危险区, 共11个点,受威胁人口1116人,详细情况见表2.2。

2.2    里山街道危险区域及重点防御对象表

 

危险区域

工程及保护范围

重点区域

重点对象

备注

解放河区

1、河堤、山塘、水库;

2、低洼地

元四村杨村、合兴村杨庄、双河村俞河、杨街解放河右岸小河组、杨街解放河右岸与公路之间低洼处畈里组、解放社区佘河集镇

危(旧)房、学校、低洼地、山洪泥石流威胁区居民

 

白洋河区

1、河堤、山塘、圩口;

2、低洼地

白洋村新街中街、象山村西坡韩山、新华村五组、里山村江潭组、里山村罗峰圩

 

 

安全区:街道办事处、西山居民点、方解石矿部、施桥小学、解放中学、象山小学、新华小学、里山小学、各村村部等。

 


3   组织指挥体系

3 .1组织指挥机构 

根据里山街道办事处实际工作情况,成立里山街道防汛抗旱指挥所(以下简称街道指挥所),统一领导和组织全街防汛抗旱和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分别担任指挥所的政委、指挥长,分管副主任担任常务副指挥长,街道党政办公室、纪检、宣传、组织、农业、民政、水利站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

街道指挥所下设办公室和信息监测、调度指挥、人员转移、后勤保障等工作组和应急抢险队。

各村(居)成立以支书、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和1到2个应急抢险队。

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的自然村明确负责人及监测预警员。

街道指挥所组成人员如下:

 

里山街道防汛抗旱指挥所

 

   委:胡正兵

指挥长:王效龙

副指挥长:左  胜(常务)    

      员:杨韶红  潘荣清          章荣彪  许晓玲  檀俊学  吴爱珍  余学空    

3.2职责与分工

3.2.1 街道指挥所及成员单位职责分工 

街道指挥所对全街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负总责,有关成员单位按照现行的《里山街道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相关规定,履行相应职责。

3.2.2 村级指挥机构职责 

村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雨量站、水位站的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并落实各项工作的责任人。

3.2.3 街道各工作组职责

根据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需要,街道指挥所下设信息监测、调度指挥、人员转移、后勤保障等工作组和应急抢险队。各组(队)组成人员见表3-1。


3-1   街道指挥所下设各组(队)组成人员表

组别

组长

成员

工作职责

调度指挥组

余学空

负责收集、审查、发送各类信息,掌握和记录气象部门传送的天气情况,及时接收视频和无线广播预警信息,雨情水情,接收险情报警及上报险情灾害等动态情况,负责各村工作组的防汛抗灾联络协调工作。主要职责:负责了解、收集人员及物资应急转移和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汇总、核灾、上报灾情数据及灾情评估。

信息监测组

方红生

负责制定防灾救灾方案,抢险、水毁抢修计划方案和技术指导,负责水库、山塘、河道等工程巡查和安全运行管理,负责提出水利工程调度方案及水利工程的抢险、救灾工作。

人员转移组

 

各村支部书记、主任等两委干部

组织人员与重要物资安全转移。

后勤保障组

桂凤霞

蒋洁丽

梅春燕

负责抢险车辆、应急工具及救生、抢险物资的筹措和调配,负责工作人员和受灾人员的生活保障,接待上级防灾工作组、慰问团,配合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和洪水围困群众转移临时安置及灾民主要食物生活必需品筹措与供应。

应急抢险队

 

杨韶红

 

檀俊学

对被困人员实施紧急救援,负责水利电力、交通、通信、校舍、供水等受损设施抢险、抢修。负责河道应急清障、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负责灾区卫生防疫。

查灾核灾组

章荣彪

谢慧珍

吴爱珍

负责了解、收集人员及物资应急转移和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汇总、核灾、上报灾情数据及灾情评估。

 

 


4   监测预警

 

4.1  息监测预警方案

监测预警工作由街道指挥所信息监测组通过自动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相结合的方式实施。

 

4.2  监测要求

各村和有关部门要加强所辖监测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监测设施的作用。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辖区内降雨、水位、泥石流和滑坡等实时状况及其变化情况。

汛期,尤其是在防范强降雨的过程中,各村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雨量、水位的监测,并向街道指挥所报告情况。有自动监测设施的应纳入监测平台实时报送。无自动监测设施的或自动监测设施出现故障时,由所在村每日8时报送1次;强降雨期间,每日8时、18时各报送1次;特殊情况下加密报送。报送可采取短信、电话、传真、办公系统等方式。

 

4.3  雨量临界值

参照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的降雨情况,结合我街的暴雨特性、地形地质条件、前期降雨量和历史洪灾的雨量记载,确定本地区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临界雨量值见表4-1。各村结合本地实际确定雨量临界值。

4-1  里山街道临界雨量(单位:毫米)

时段

1小时

3小时

6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准备转移

40~55

70~85

100~110

130~150

160~220

立即转移

55~62

85~100

110~135

150~180

220~240

    当气象部门预报有强降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提前部署,加强防范。水库、湖泊、山塘应提前将水位降至汛限以下,留足防洪库容,易涝地区应提前将渠系水位降至起排以下,最大程度地防止涝灾。

当降雨量达到准备转移的临界指标时,要加强监测和警戒,做好转移准备,可提前转移老幼病残人员和重要物资。

当降雨量达到立即转移的临界指标时,受威胁区域的人员要立即转移。

 

4.4河道水位临界值

汛期,河道上的水电站必须服从市、区以及街道指挥所的调度,预报有较强降雨且雨量较大并将持续时,提前将活动拦河坝水位降至固定坝高程。

当河道水位涨至准备转移临界值时,沿河各村和单位按照各自责任范围加强巡查、开展警戒,禁止涉河作业,做好转移准备。当河道水位涨至立即转移临界值时,沿河各村和单位要立即组织危险区人员安全转移。

4.4.1 解放河

 

当解放河双河观测点、杨街观测点、解放观测点水位达到警戒水位时,为准备转移临界值。当水位达到保证水位时,为立即转移临界值。

4-2  解放河水位特征值

站点名称

双河观测点

杨街观测点

解放观测点

警戒水位

距河岸堤防顶

1.0米处

距河岸堤防顶

1.0米处

距河岸堤防顶

1.0米处

保证水位

距河岸堤防顶

0.3米处

距河岸堤防顶

0.3米处

距河岸堤防顶

0.3米处

4.4.2 白洋河

当白洋河白洋观测点、象山观测点、罗峰观测点水位达到警戒水位,为准备转移临界值。当水位达到保证水位时,为立即转移临界值。

4-3  白洋河水位特征值

站点名称

白洋观测点

象山观测点

罗峰观测点

警戒水位

距河岸堤防顶

1.0米处

距河岸堤防顶

1.0米处

距河岸堤防顶

1.0米处

保证水位

距河岸堤防顶

0.3米处

距河岸堤防顶

0.3米处

距河岸堤防顶

0.3米处

 

4.5水库大山塘水位临界值

全街共有3座小(2)型水库,总库容111.4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9.69万立方米。

全街共有30座较大山塘,总库容12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6.1万立方米。

各水库堰顶高程、汛限水位、设计水位、校核水位见表4-4,各大山塘汛限水位根据山塘工情控制在溢洪道底部高程以下1-2米处。

4-4  水库水位特征值

塘库名称

堰顶高程

汛限水位

设计水位

校核水位

俞村水库

138

138

139.51

141.35

元四水库

63.97

63.97

64.57

65.14

白洋水库

55

55

56.07

56.83

当水库、大山塘达到设计水位时,为准备转移临界值,各有关责任人要做好受威胁区域人员的转移准备;当水库、大山塘达到校核水位时,为立即转移临界值,各有关责任人要立即组织水库下游受威胁区域人员安全转移,并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区域通报情况。

为蓄滞洪水,削减洪峰,降低水库自身风险,缓解下游防洪压力,全街所有水库均应设置汛限水位,汛限水位的设定由街道水利站提出,街道指挥所批准发布。各地要严格按照经批准的汛限水位控制运用水库。当预报有连续强降雨时,各地要提前24小时将水库水位降至汛限以下,留出防洪库容。强降雨期间,应控制好水库下泄流量,确保水库自身安全,尽量减轻下游防洪压力。

4.6 预报预警

4.6.1 预警发布

根据确定的预警指标和实时降雨、洪水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监测预警系统的预警信息由街道指挥所办公室发布。气象预报由街道党政办负责;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由街道水利站负责;滑坡和地质灾害预报由街道国土所负责。各有关村和单位应及时向辖区内受山洪威胁的对象转发预报和预警信息。

群测群防的预警信息由各村(组、企业)及时发布。

建立流域上下游相临行政区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上游行政区的监测预警信息应及时通报下游行政区。

4.6.2 预警内容

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

4.6.3 预警时机

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应发布暴雨预警信息;

2)当河道(水库)水位急剧上涨,接近或将超过警戒水位(设计水位)时,应立即发布预警信息;

3)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

4)水库及山塘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应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4.6.4 预警程序

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息由街道指挥所发布,按照街、村、组、户的次序逐级将预警信息传递到人。

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村可直接发布预警,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

4.6.5 预警方式

街道指挥所通过短信、电话、对讲机、传真、预警广播等形式发布预警信息;

村组(企业)通过锣(号)、手摇警报器、高频口哨、电话、对讲机、预警广播等形式发布预警信息。

 

 

 


5  转移安置

5.1  转移原则

受山洪灾害威胁的人员,在遇到强降雨、高水位时,应转移至安全区。转移工作应遵循就近、有序、快速、安全的原则。具体工作中应先转移人员后转移财产,先转移老弱病残人员后转移一般人员,先转移危险区人员后转移警戒区人员。

5.2 转移方式  

转移工作采取街道、村(居)、组干部层层包保负责的办法实施。

转移方式应以有组织地集中转移为主,特殊情况下,采取分散转移的方式进行。转移对象应服从转移命令和包保责任人的管理,包保责任人有权对不服从命令的人员采取强制转移措施。当交通、通讯中断时,街村组户应各自为战,就近安全转移。

 5.3 转移要求

转移路线要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不要顺着溪河沟谷上下游、泥石流沟上下游、滑坡的滑动方向转移,应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要对转移路线、安置地点进行经常性检查,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线路。

汛期,街村指挥所对本辖区人员转移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人员转移安置台账。在发生强降雨时,包保责任人须在岗关注,随时准备转移人员。接到转移指令,或发现山洪征兆时,立即组织人员安全转移。

 5.4 安置要求

人员安置应本着就近、安全的原则。安置方式可因地制宜地采取借住公房、学校、非受灾户对口接收受灾户、投亲靠友、搭建帐篷等方式集中安置或分散安置。临时集中安置点应选择在居住地附近,坡度较缓,没有山体崩塌、滑坡迹象的山丘、台地。集中安置点要配备饮用水、食品、衣被等生活必需品和基本医疗保障。

山洪灾害发生后,各地应组织相关人员对受损房屋、周边环境状况等进行查看,确认安全后,组织转移人员有序返回。

 

  5.5 人员回迁

警报解除具备人员回迁条件时,组织人员回迁。人员回迁应保证安全、有序。

对住所破损,不具备回迁条件的,各村、各单位、街道办事处应提供临时住所和必需生活保障。有条件的可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

人员回迁应当注意的问题:避免群众在不具备回迁条件时强行回迁;避免群众危险时回迁转移物品;避免发生秩序混乱,打击人员哄抢、散布谣言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6   抢险救灾

6.1  保障措施

6.1.1  明确责任

汛前,山洪易发区村(居)要组织划定危险区,明确各站点监测、预警人员,落实包保责任人,对受威胁的人员实行网格化包保,编制人员转移方案,明确预警指标、转移路线、安置地点、责任人和联系方式。

6.1.2  汛前检查

汛前,街道指挥所组织受山洪威胁的村组对所辖区域的监测预警设施进行全面检测,确保监测预警系统正常运行;对山洪灾害危险区进行排查,掌握受威胁人口数量、户数、耕地面积、房屋、固定资产等信息,填写转移安置计划表,绘制人员转移安置图,确定包保责任人。对水利工程、河道、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检查,有针对性地制定度汛方案,落实度汛措施。

6.1.3  宣传培训

各村各有关单位要利用会议、宣传栏、宣传册、挂图、光碟、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山洪灾害防御常识,增强群众主动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

汛前,各地各单位应将转移路线、转移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及联系方式等有关信息制作成明白卡,发放到山洪灾害危险区所有住户。应制作警示牌和标志牌,标明危险区、安全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标识牌设置要合理、全面、醒目、易懂。应组织群众进行演练,熟悉预警信号、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

6.1.4  队伍准备

汛前,各村各单位根据实际,组建适应需求的应急队伍并登记造册。应急抢险队主要由山洪易发区的干部和群众组成。街道办事处组织30人(具体名单见附表5),每村均要组建20-40人的抢险队。镇街级应急抢险队服从街道指挥所调遣,主要承担对防汛抢险设备要求高、专业性较强的防汛抢险任务。各村各单位应急抢险队必要时服从街道指挥所调遣。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是防汛抢险的骨干力量。视汛情、险情发展,街道指挥所向区防指报告同意后,商请区人武部给予支援。必要时通过区防指向市防指、省防指申请调动部队支援。

街道指挥所要主动联系水利、国土、安监、气象、交通、农业、环保等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汛前,街道指挥所要对各级责任人和监测、预警、抢险等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组织指挥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6.1.5 物资准备

包括抢险物资和救助物资两部分。抢险物资主要包括抢修水利设施、抢修道路、抢修电力、抢修通讯、抢救伤员药品和其它紧急抢险所需的物资。救助物资包括粮食、方便食品、帐篷、衣被、饮用水和其他生存性救助所需物资等。

按照“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的原则,各村、重点工程管理单位应按照规定储备防汛抢险、救灾物资。每个村至少1000条编织袋。抢险队员配照明设备一套,铁锨一把。

镇街级物资的调拨由街道指挥所下达调拨令,紧急抢险情况下,可电话调拨,用后补办手续。各村应储备必要的抢险救灾装备和物资,根据街道指挥所的调拨指令及时调拨。

进入紧急防汛期,各村防指根据防汛抗洪的需要,可在其管辖范围内调用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等。

街道财政预算每年安排防汛应急经费,用于防汛物资储备、水利设施运行与维护、水利工程应急除险、抗旱应急水源工程、防汛抢险和卫生防疫。上级下拨的特大防汛经费应及时安排,专款专用。

6.1.6 通信保障

各村应落实专人负责电话、传真、办公网络等防汛通信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汛前进行全面检查,汛期保持全天候正常使用。

各村应编制防汛所涉及单位及个人防汛通信录,每年汛前必须更新,对关键部门及关键人员要明确多种形式联系方式。

通信管理部门应优先保障利用公网建立的防汛指挥调度通信系统正常运转。

6.2  抢险救灾

险情发生后,在及时向上一级防汛指挥部门报告的同时,应急抢险队立即投入抢险救灾,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一般按以下程序开展抢险救灾。

①紧急疏散位于危险地带及危险建筑物内的人员,对紧急转移的人员作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安排好灾民日常生活。

②做好宣传和安全保卫工作,开展卫生防疫。

③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

④迅速组织力量抢修通信、交通、供电、供水等生命线工程,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灾情,请求援助。

⑤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组织开展生产自救和灾后恢复。

6.3  工作纪律

6.3.1统一指挥,服从调度

各级领导和责任人要亲临一线,靠前指挥,科学决策,防止决策失误、工作延误。各有关单位要履职尽责,积极配合,搞好服务。各级党员干部要以抗洪救灾大局为重,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扯皮、敷衍搪塞、临阵退缩。

人员转移须做到以下四点:一是镇街干部必须亲临一线,现场指挥群众撤离安置、包村干部包到人,确保灾民不掉队。二是受灾群众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无条件按照指定转移安置计划命令执行。负责转移的责任人对不服从转移命令的人员可采取强制措施。三是未受灾农户或受灾较轻的灾民户应按照统一安排妥善安置受灾严重农户的衣食住行等,不得推诿扯皮,拒绝灾民进住。四是在转移安置过程中,对不履行职责的干部和拒不执行安置的农户追究责任,相关人员给予严肃处理。

6.3.2 坚守岗位,尽职尽责

认真执行24小时领导带班、干部值班制度,不得空岗、离岗,做到各单位24小时有人值班,所有险工险段和洪灾易发区24小时有人值守。

6.3.3准确核查灾情,如实上报

要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实事求是地核查灾情,及时上报灾情信息,不得瞒报、漏报、迟报、谎报灾情,不得随意对外发布不准确的灾情信息,禁止造谣、传谣。

6.3.4管好救灾物资,及时发放

对用于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物资和资金,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管理、严格发放、严格使用,确保及时、全部用于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

6.3.5加强监督检查、严肃问责

加强对抗洪救灾工作的监督检查,对险工弱段险情处置、救灾款物发放使用情况要跟进监督、核查,确保险情处置及时有效、措施得当,款物发放手续完备、公平公正。对于推诿扯皮、贻误战机、擅离职守、临阵退缩的,对于瞒报、漏报、迟报、谎报灾情的,对于贪污、私分、挪用、截留、滞留救灾款物的,对于假公济私、偏亲向友等滥发救灾款物的,要依纪依法从严处理、严肃问责,为抗洪救灾工作顺利进行提供纪律保证。

6.3.6维护社会秩序,严惩犯罪

提高警惕,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及时制止危害行为,严厉打击阻碍抗洪救灾、破坏社会稳定的违法犯罪活动。

 


7  附表及附图

每年汛前,各村应根据区域内社会经济等变化情况,更新本辖区的附表和附图,并逐级报备。街道指挥所根据各地报送的情况,汇编全街附表、附图。

7.1 附表

附表1里山街道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表;

附表2里山街道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

附表3监测站点分布及预警关联对象表;

附表4人员转移表;

附表5里山街防汛应急抢险队队员名单。

7.2 附图

附图1山洪灾害危险区分布图;

附图2监测站点分布图;

附图3主要预警设施分布图。

 

 

 

 

 

 


附表1  里山街道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表

村(社区)

土地面积

人口

耕地面积

名称

km2

(人)

(亩)

元四村

35

3004

3324.64

合兴村

12

1041

661.27

双河村

12.6

1501

1104.31

杨街村

16

2442

2210.84

解放社区

14

2252

3079

白洋村

5.2

1070

1200

象山村

10.1

2392

2399.11

新华村

15

2155

1800

里山村

8

3580

1800

晓岭村

16

3792

4019.85

合计

143.9

23229

21599.02

附表2  里山街道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

危险区

名称

所在村

(社区)

户数

(户)

人口

(人)

房屋

(间)

固定资产

(万元)

备注

杨村

元四村

16

56

50

240

 

大山杨庄

合兴村

20

63

65

310

 

俞河

双河村

23

31

59

292

 

小河组

杨街村

5

17

20

97

 

畈里组

杨街村

12

31

36

174

 

佘河集镇

解放社区

13

57

42

208

 

新街、中街

白洋村

16

52

51

254

 

西坡韩

象山村

116

340

359

1740

 

五组

新华村

42

140

130

645

 

江潭

里山村

17

53

62

305

 

罗峰

里山村

71

251

227

1120

 

附表3  监测站点分布及预警关联对象表

序号

监测站名称

监测站类型

关联区域

监测管护

责任人

1

元四站

水库水位站

元四

  

2

俞村站

水库水位站

元四

  

3

万罗山站

河道水位站

白洋、象山、新华、里山

章新生

4

解放站

雨量站(气象)

解放、杨街、合兴、双河

杨丽华

5

白洋站

雨量站(水文)

白洋、象山、新华、里山

谢永胜


附表4  人员转移表

序号

危险区名称

所在村

(社区)

转移人口

(人)

转移路线

安置地点

包保责任人

联系电话

1

杨村

元四村

56

沿村庄道路

西山居民点

章俊杰

章叶

章熙麟

180****1095

136****0735

181****5665

2

大山杨庄

合兴村

63

沿村村通公路

合兴村村部

熊来富

杨志彬

136****0988

18792151255

3

俞家河

双河村

31

沿村村通公路

刘树生户高处屋

俞在光户高处屋

涌寺方解石矿部

俞仲亮

方胜利

章慧

杨红霞

139****0920

138****8501

136****2553

158****1344

4

小河组

杨街村

17

沿村村通公路

大河组杨建东户

杨白丽

程宇翔

13645664674

187****0554

5

畈里组

杨街村

31

沿村村通公路

施桥小学、枫庄组农户

丰玲

施浩

138****9865

188****5703

6

佘河集镇

解放社区

57

沿村村通公路

解放中学

舒吉平

章顺华

136****8966

187****2626

7

新街、中街

白洋村

52

沿齐石公路

白洋村部及汤家老屋

谢永胜

李国强

139****1249

138****8217

8

西坡韩

象山村

340

沿村村通公路

象山小学

曹健

毕贵娟

韩旭峰

159****4150

138****7128

198****4218

9

五组

新华村

140

沿村村通公路

新华村部

巩文开

陆宝英

巩武胜

138****0198

138****6025

139****7286

10

江潭

里山村

53

沿村庄道路

附近地势较高居民点安置

章新生

133****6466

11

罗峰

里山村

251

沿村村通公路

附近地势较高居民点

谢拳琨

杨成静

徐丽平

吴学军

谢莹

133****6466

186****3757

138****8232

130****1777

152****7143


附表5   里山街防汛应急抢险队队员名单

 

序号

姓名

性别

联系方式

1

(队长)

180****1281

2

 胜(副队长)

139****3819

3

余学空

182****3873

4

 

181****5103

5

李双荣

182****6188

6

 

188****1580

7

章杭东

138****0937

8

 

187****8066

9

吴国安

188****7227

10

刘艺蓓

177****6117

11

 

136****5919

12

胡丰收

138****6197

13

章熙麟

188****8056

14

巩武胜

139****7286

15

章新生

187****4294

16

谢拳琨

133****6466

17

章顺华

187****2626

18

施德胜

158****8091

19

杨根清

139****5949

20

杨有林

138****5031

21

杨志彬

189****2718

22

李国强

138****8217

23

方胜利

138****8501

24

杨丽华

18226960511

25

 

136****7822

26

巩文开

138****0198

27

吴学军

130****1777

28

柯龙飞

187****6012

29

章俊杰

180****1095

30

谢永胜

139****1249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