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城镇化水平达55%、城镇人口达90万人。城镇规模:建成50万人城市1个(中心城),10-20万城市3个(蓉城、尧渡、大渡口),5-10万人1个。主城区市政道路长度将达到500公里,道路面积10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面积达1500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450公顷,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50%和42%。将池州打造成世界级旅游休闲目的地,长三角地区的循环经济基地,生态宜居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二、总体思路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形成“一轴一带三片区”的总体构想(一轴:沿江发展轴,一带:内陆联系带,三片:“一主一副一区”、“香隅—尧渡片区”、“大渡口—牛头山片区”),形成“滨江环湖、五区三片”的用地布局空间结构(三片为梅里工业园、十里生活居住片、马衙旅游服务片)。具体思路为:“围绕一个主题,实施两大工程,抓好三项工作”。围绕一个主题——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全市城镇化水平达55%。实施两大工程——切实抓好“百亿元城乡建设”、“十万农民进城”两大工程,全方位提升城市建设水平,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十二五”期间,每年完成全市城乡建设投资100亿元,实现“十万农民进城”目标;抓好三项工作---突出做好住房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加大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建设力度;组织实施好市政重点工程,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县城、中心镇和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把转变城乡建设行业发展方式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举措,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增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三、具体做法
1、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统筹城乡发展
一是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全面推进县城、风景区、村庄规划编制进度,提高村庄规划覆盖面。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划定区域内村庄规划编制,县城及中心镇近期建设用地控规覆盖率达100%。二是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扩权强镇的若干意见》,全面完成试点镇规划建设管理分局设立工作,形成“县有局、乡镇有所、村有员”的村镇规划管理体系。三是提高规划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管理办法,细化管理措施,加大监管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继续实施重点工程带动,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
一是加大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围绕打造生态旅游宜居文化名城目标,继续抓好市政重点工程建设,总投资约100亿元。二是进一步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各县城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市政道路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更好地拓展城市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3、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促进支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进一步扶持培育建筑业加快发展。每年完成建筑业产值50亿元左右。大力扶持重点优势企业,促进建筑企业资质升级。强化建筑业施工现场管理,打造精品工程。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二是积极实施住房保障工程。加快廉租房、安置房建设及“城中村”、危旧住房、棚户区改造,加大城郊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切实改善人居环境。三是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较快发展。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鼓励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每年完成房地产投资50亿元;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控制房价过快上涨。
4、扎实开展城市创建,着力提升城市品位
一是在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基础上,积极创建最佳宜居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二是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继续推行城市维护管理综合巡查机制,扩大城区园林绿化管养拍包覆盖面,对市政道路、路灯管养实行市场化改革,推进户外广告有偿出让试点,抓好城市给水、排水专项规划组织实施,更加方便市民生产生活。
5、加大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是推进建筑节能。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墙材,积极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广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二是大力推广地(水)源热泵和太阳能利用新技术。三是落实减排措施。积极推进主城区、各县区及各工业园区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确保实现各项减排目标。
6、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是加强县城及中心镇周边建设。要求各县加快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镇区、生态保护区、工业园区的发展布局。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及危旧住房、棚户区改造步伐,更好地拓展城市发展的空间和平台,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支撑。二是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打造新平台,拓展新空间。结合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整完善沿江村镇体系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优化发展布局,在集中建设一批产业园区的同时,推进这一区域提升城镇化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抓好国省道沿线和风景区周边环境整治。指导各县区结合土地整理、村庄整治,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形成合力。对城乡基础设施实行一次性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线,连线成面,整村推进。在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到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形成沿线村镇良好的整体建设风貌和发展格局。四是促进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逐步推行“村收集、镇(乡)中转、县集中”的垃圾处理模式,建立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同时积极开展文明县城、文明乡镇创建和寻找美丽乡村等活动,将城市现代文明向乡村延伸,营造优良的城乡人居环境。五是培育特色城镇。我市小城镇分布面广,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历史文化各不相同,必须依托各自优势,实现特色发展。如:可将九华镇、仙寓镇打造成旅游强镇,将东流、石门高打造成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将龙泉、大渡口打造成交通枢纽型城镇,将殷汇、七都打造成商贸物流型城镇,将木镇、牛头山打造成工业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