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助餐点,守护幸福“食”光。
“小饭碗”装着“大民生”。浓郁的饭菜香承载着社会治理的人情味,暖心的餐盘守护着幸福的银龄“食”光。
上午11时许,江口社区老年助餐点内,红烧肉、清炒时蔬、冬瓜丸子三样菜品新鲜出炉、香气四溢。志愿者面带微笑,引导陆续前来打饭的老人们有序排队取餐。
“这红烧肉煮得很软烂,即使牙口不好也能轻松嚼碎。”80岁的小区居民钱大妈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她告诉我们,子女工作繁忙常常不在身边,平日里都是自己做饭,有时候嫌麻烦随便对付一口就过去了。如今,从家步行至食堂,仅需5分钟就能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了。而对于73岁的小区居民姜大伯而言,助老食堂不仅为他提供了热乎可口的饭菜,还让他感受到了陪伴与快乐。“食堂做的早餐大包子绝了!味道好,价格也实惠。而且我每天都提前过来,就是为了和老伙计们聊聊天。”姜大伯对我们如是说。
这处小小的老年助餐点,不仅为老人们提供了价格实惠、味道可口的饭菜,还成为了老人们的“会客厅”,让老人暖胃又暖心。
资金补贴托底,撑起助老餐桌。
江口老年助餐点的顺利落地与运营,是江口街道、江口社区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用务实举措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生动实践。“老年助餐点作为街道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是盘活社区闲置资源,经过适应性改造后,引入专业运营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的成果。”江口社区党委书记吴奎表示,这种模式兼顾公益性与可持续性,确保“助老午餐”能够持续供应。
据了解,为保障饭菜质量,助老食堂每周科学制定食谱,确保菜品低盐低脂、软烂适口、荤素搭配合理。粉蒸排骨、糖醋鱼、大包子等菜品因味道可口、营养丰富,迅速成为了老人们的“最爱”。
助餐点“幸福密码”的背后是政府、企业、社区、志愿者的合力“解码”。街道积极探索“公益性岗位+助餐服务”“志愿服务+助餐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助力食堂有序运营。坚持“政府补贴一部分、集体兜底一部分”,建立起组织搭台、多元参与的工作模式,切实解决了空巢、独居、留守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此外,街道民政所联合安监、市场管理等部门定期开展老年助餐点消防、卫生、餐品质量联合检查,消除安全隐患、提升饭菜卫生质量,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
筑牢食安防线,吃得舒心安心。
食品安全是助老食堂的“生命线”,是确保老年人吃得“暖心”更“放心”的基石。走进江口社区老年助餐点后厨,我们看到这里的专业消毒设备一应俱全。据了解,这里的工作人员均持有效健康证上岗;每一批成品菜都严格执行留样备查制度,确保出现任何问题可追溯、可查证;在食堂入口处的醒目位置,公示栏清晰展示着食品经营许可证、每日餐单、收费明细、食品安全承诺书、负责人及投诉电话等信息,全面落实“六公示”制度。
为切实保障居民饮食安全,街道和江口社区集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行动,以“零容忍”态度严把食品安全关。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对老年助餐点进行全流程监管,以高标准、严要求筑牢食品安全防线。江口社区老年助餐点的运营,进一步扩大了江口街道老年助餐服务的范围。近年来,在区民政局指导下,江口街道积极拓展多元化运作模式,补足助老食堂少的短板,持续发力打造“家门口的老年食堂”。
下一步,江口街道将继续做好老年人助餐服务,既让老年人吃得舒心、更让老年人吃得放心,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皖公网安备34170202000262号